日期:2025-09-27 08:27:12
最近网上有个特别流行的说法 ,就是商朝有食人的传统,依据就是殷墟遗址出土的青铜甗里有人头骨。而且据说有的甲骨文上,还刻画了商人食人的过程,再次印证了商人具有食人的传统。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目前只有殷墟这个地方出现了商人食人的文物。反观古代所有关于商朝的史书,都没有记载商人食人的描写。不过《封神演义》里西伯侯姬昌除外,因为它只是一部神话演绎小说而已。由此可以说明一件事,我们认为的商朝考古出土的文物,和史书中的商朝有着非常大的偏差。
青铜甗
编辑
为什么关于商朝的考古和历史文献出现巨大偏差,主要现在的考古已经不再作证历史,而是完全凌驾于历史文献之上了。《史记·殷本纪》里记载“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由此我们可以商的起源和大禹治水有关系,但是我们在中原以及周边地区却找不到大禹治水的遗迹。而《吕氏春秋·古乐》又交代了:“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说明了商人生活的地区有很多大象,但是中原地区没有大规模养大象的条件。当大禹治水的遗迹在中原找不到,同时中原无法大规模的养象的时候,那么商在中原定论有待考证了。
展开剩余97%古代象兵
编辑
之所以我们在中原以及周边地区,找不到大禹治水的遗迹,主要原因是大禹治水的河流是河水(印度河)水系。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水系,找到大禹治水遗留的众多旧河道。大禹治水之后是夏,而夏之后是商,商之后是西周。所以《史记 封禅书》里的:“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的河洛,不在今天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而是印度半岛的河洛地区。这里的河是河水,对应的是印度河,而洛是杰赫勒姆河。
大禹治水图
编辑
由此可以说明一件事,商朝不是中原一都制,而是河洛(印度半岛)商、中原殷的两都制度。这就解释了《吕氏春秋·古乐》里为什么会出现:“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因为商人生活的河洛(印度半岛)地区生活着大量的野象,抓捕当地的野象进行驯化,然后进攻东夷(东南亚)的部落,这和夏杼进攻的东夷相对应。所以我们可以确定武王伐纣地点,在今天的印度半岛的河洛地区,而不是所谓的中原。商殷两都两都制也解释了盘庚迁殷的路线,从河洛(印度半岛)迁移到殷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大臣都不愿意跟随盘庚迁移的原因,因为河洛(印度半岛)距离殷(中原)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商朝疆域图
编辑
当商在河洛(印度半岛)而不是在中原的时候,而印度半岛又没有出现相关和殷墟遗址类似的青铜甗,那么说商人就没有食人的传统。不仅包括商朝,就连后来其他朝代,也没有大规模食人的记录。不过我不否认古代有极个别的人,因为心理的原因食用过人肉,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后赵羯族人的石虎,五代十国的朱温等,但是食人纯属自己的心理问题,而且也没有其他文献记载当时的人会大规模的食人。
古代攻城图
编辑
中国古代真正大规模的食人年代是什么时候,就是颗粒无收的灾荒之年,因为粮食短缺,很容出现易子而食的情况。但是这也只是在特殊时期,如果不是特殊原因,一般的人不会食人的。但是五胡乱华时期却有一个民族保持食人的传统,这个民族就是羯族。羯族在打仗的时候抓捕汉族的女子当作军粮,对于这些女子俗称两脚羊。因为人的天性,大多数民族是无法接受食人的传统,但是经过心理练习之后的人,食人就不会再有负罪感了。如果一个民族食人成了传统,那么对于食人则成了习惯,五胡乱华的羯族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
饥民
编辑
在华夏的历史中,殷商是华夏最长的一个朝代,长达五百多年之久,这是后世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虽然周朝名义上是八百年,但是从西周末年犬戎入侵镐京,周平王东迁雒邑预示着西周的灭亡。因为周王室把河洛(印度半岛)丢失,而后来的周王室又无法夺回河洛(印度半岛),所以可以确定西周和东周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朝代。由此可以确定周人统治河洛的时间非常的短,只有区区的二百多年。而商朝长达五百多年,留世的文献又太少,又加上商朝分为河洛(印度半岛)地区的商,以及中原地区的殷,我们无法知道这五百多年生活在殷地的商人,遭受了多少次敌人的入侵。
西周疆域图
编辑
由于殷商的疆域非常的广阔,包括今天的印度半岛以及中国,而中间又加上一个市场叛乱的东夷(东南亚),所以商和殷时常会出现断联的情况。这就是为什么周人打败商人之后,没有直接统治中原地区,而是把中原地区封诸成多个诸侯国的原因。商人也曾经对殷地进行联系,盘庚迁殷就是最为著名的代表。很多人以为盘庚迁殷,就是盘庚带领商朝的贵族在中原地区进行五次迁移,其实盘庚迁殷迁移路线是从河洛(印度半岛)迁移到中原。如果盘庚只是在殷地迁移,就不会写成盘庚迁殷了。
后人认为的盘庚迁殷图
编辑
当商人没有食人的传统的时候,而在突然生活的出现了食人的事件。中原地区有大量的平原可以耕种粮食,所以说商人又不缺乏食物,商人食人的可能性很小。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是外族人入侵了殷地,这个民族和羯族一样有食人的传统,他们打败了殷地的商人,然后把商人进行烹煮。从殷墟出土的大量高加索人的尸骨可以推测,入侵的可能就是高加索的白人,这些高加索人在华夏的史书中叫做戎人。是他们从草原入侵内地,占领了商人的殷地,然后开始屠杀食用殷地的商人。
高加索人
编辑
很多人说殷墟不是有大量的甲骨文吗?甲骨文里记载了大量的商人信息。不是说不相信甲骨文,主要是甲骨文的局限太多。主要是甲骨文是后人解读的,只有一小部分人能看懂。古代传世文献则不一样,因为《史记》《竹书纪年》大部分人都能看懂里面的信息。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山海经》里描写的河水(印度河)爆发大洪水,然后在巴基斯坦找到大禹治水的遗迹,这种有价值的信息,甲骨文里是没有的。而且古代所有关于商人都没有食人的记载,为什么甲骨文里却出现大量的食人的事迹,这里的甲骨文是不是在描写商人的信息有待考证。
研究周朝历史的人都发现了一个问题,西周王表明显不对。如果按照《史记》的描写,商朝的始祖是契,著名的有简狄吞玄鸟卵降而生商的故事。《史记·殷本纪》描写契到成汤经历十四代,成汤到商纣王帝辛是三十代,由此可以推测从契到商纣王一共经历了四十三代。而《史记·周本纪》描写周的始祖是后稷,后稷到周武王一共十七代。同时《史记》中又交代了商人的祖先契,与周人的祖先后稷几乎是同时代的人,商纣王与周武王几乎是同时代的人。由此可以确定,西周时期的先周王表明显不对。
西周王表
编辑
虽然很多学者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但是却无法找到更多先周的信息。于是他们给出了推测,就太史公《史记》里描写的周人王表是对的,因为这里的后稷不是一个人,而是夏人的农官。同时不仅后稷是农官,同时就连祝融、共工都是官职名称。因为我们无法回到契和后稷的时期,所以无法知道这些学者把后稷、祝融、共工这些人名,当成官职到底对不对。但是这样做依然无法解释,《史记·周本纪》周人帝王的族谱为什么会缺失。
后人画的后稷
编辑
严格的说我们无法用中原历史体系为中心的《左传》、《国语》和《史记》等书籍,去解读尧舜禹时代的历史,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那个时代的地图。只靠契分封于商,以及后稷分封于邰,根本无法确定商和邰的具体位置,因为没有山川河流做参考。即使有人告诉你商和邰的具体位置,他也只不过是推测而已。 而《史记·殷本纪》描写的非常非常明确“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可是我们连大禹花十三载疏通九河的大工程都找不到,契分封的商怎么就轻易找到的?
大禹治水河流图
编辑
关于后稷生不窋只出现在以《史记》为主的中原历史体系里,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的《山海经》里没有出现。《大荒西经》描写了“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山海经》里西周的祖先不是后稷,而是后稷的弟弟台玺。把百谷带到西周国的也不是后稷,而是后稷的侄子叔均。通过对《大荒西经》的分析,推测出西周国的位置在今天的埃及西奈半岛。不过因为除了《山海经》提到的台玺被分封在西周国,其实他的文献没有提到西周国,所以很少有人研究周人最早的封地西周国。
西周国所在位置
编辑
后稷的封地具体在哪里,《山海经·海内经》里做了交代,“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黑水是格尔纳利河,都广之野是恒河大平原,后稷最早培育百谷的地方在恒河大平原。再去读:“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就好理解了,后稷在都广之野(恒河平原)培育百谷,然后有侄子叔均把百谷的种子带到西周国(西奈半岛),为了让百谷高产’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由此可以确定世界上最早发明牛耕的,是周人的祖先叔均。
都广之野的位置
编辑
《史记·殷本纪》“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关于商在哪里一直有争议,《山海经·大荒东经》交代了商的位置,“有因民国,勾姓,黍食。有人曰王亥 ,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因为《大荒东经》描写的是青丘山的里发生的事迹,所以可以推测契分封的商就在青丘山,位于今天印度的奥里萨邦。青丘山的位置于大禹治理的河水(印度河)相对应,同时也解释了商王契东迁路线,以及夏朝时期夏相的逃往的商的地点。
南山经的山脉
编辑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夏商周三代的关系,初期三代都在河洛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岛。商王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分封于商,位于今天印度的奥里萨邦。而后稷则被分封于邰,对应《山海经》里的都广之野,位于印度的北方邦。然后是台玺跟随大禹攻打被共工占领的不周负子山,成功之后不周负子山以及周边地区分封给台玺,国号就是西周国。换作今天的叫法则是,古埃及以及中东等地区就是西周国的领地。
大荒西经
编辑
大禹死后葬在了会稽山,这里的会稽山位于印度恰尔肯德邦。而夏后启开始在河洛地区起兵,统一河洛(印度半岛)。被分封在商地的契,无法抵挡夏后启的军队,不得不带领一部分族人东迁。在契带领商人东迁的过程中,他们来到了东夷(东南亚)的地盘。因为商人在东迁的过程中,不断的和东夷人争夺地盘发动战争,这就是为什么商人不断前移的原因。东夷在和商人战斗中有一个部落强大起来,这个部落就是东夷有穷氏,商人不敌有穷氏继续向东迁移,然后就有《史记·殷本纪》里的,“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夏朝疆域图
编辑
而东夷有穷氏后羿趁机西进,占领了夏的都城斟郇,然后杀了夏朝的帝王太康。接着就爆发了著名的后羿、寒浞之乱,夏朝差一点就被东夷灭亡。直到少康时代终于打败了寒浞的军队,夏朝的权利回到了少康时代,史称少康中兴。接下来发生了夏杼讨伐东夷的战争,为了克服东夷人的善射,夏杼作矛和甲,然后打败了东夷的军队。直到后来迁移到黄河流域的成汤,看到夏朝的衰落,于是趁机开启了成汤讨伐夏桀,最后的结果是成汤取得了胜利在河洛(印度半岛)地区建立了商朝。
弓箭手
编辑
当夏商忙着和东夷(东南亚)火拼的时候,周人在做什么?如果按照《史记·周本纪》,“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的描写,说明周人在夏朝那里做事,因为夏后氏政权衰落,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这样的衔接看似合理,当《山海经》描写大禹治水的河流是河水(印度河),而西周人最早封地西周国在西奈半岛的时候,周人是夏人后代的说法就说不通了。因为台玺的封地是西周国,位于今天的西奈半岛。而夏的领地在河洛,在今天的印度半岛,所以说夏和西周是并列存在的关系。
西周疆域图
编辑
其实太史公在写《周本纪》的时候,也考虑过西周帝王表存在问题,他也觉察出西周明显比商朝缺少帝王。因为从不窋都周武王都有父子继承,所以出错的可能性很小。真正出错的是后稷到不窋。太史公把这一段写的特别的含糊,只是描写:“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只是从这段话,我们无法知道夏后氏为什么衰落,以及不窋为什么前往戎狄之间。但是这样写既解释了周人的断层,以及周人和夏人的联系。
阿拉伯人
编辑
其实真实的原因是周人的王表,在叔均到不窋的这一段时间出现了断层,。而这一段时间周人主要生活在西周国,换作今天则是说法则是周人生活在埃及、西奈半岛以及中东地区。而西周国的王,就是我们常说的古埃及法老。不过一定不要拿今天的古埃及王表往西周王表上套,因为今天埃及的法老王表是西方人制作的,可信度并不高。如果按照华夏的史书,古埃及的王表则是先是黄帝、颛顼和大禹,然后就是台玺到不窋的周人帝王。不过后稷没有去西奈半岛的西周国,因为后稷葬在了印度半岛的都广之野。
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的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于是欧洲成了人类的文明中心。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活习惯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蓄须的习惯,促进这个习惯的就是剃须刀的普及。而没有剃须的欧洲人长什么样子,满脸的大胡子,甚至身上以及腿上都长着长长的毛。其实不仅西周,就包括今天的东欧、中东、西亚以及南亚的很多民族,都是满脸、满身的长毛毛。只不过是有的民族放弃的蓄须,有的民族没有放弃蓄须而已。
满脸胡须的欧洲人
编辑
华夏的历史有着完整的历史体系,所以在我国古代的文献里不会出现阿拉伯人、雅利安人、色拉夫人、日耳曼人等西方人的命名方式。我们古人对于阿拉伯人、雅利安人、色拉夫人、日耳曼人通用一个字称呼,就是戎人。这里的戎通绒,就是浑身毛茸茸,换一种称呼就是长毛的意思。不过从名字的不同,可以确定古人知道不同地区的戎人,种族不相同。虽然他们都是戎人,但是相互之间经常爆发战争,甚至是你死我亡。而华夏早期大规模的和戎人有交集,主要集中在西周到春秋战国这一阶段。后来戎人就消失了,因为华夏的势力范围只局限于中原地区了。
西亚中东地图
编辑
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多支戎人和华夏产生了交集。《史记·周本纪》里的进攻周人豳地的薰育戎狄,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的西夷犬戎。《史记·楚世家》里的八年楚庄王伐陆浑戎。以及《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里的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等,众多戎人中对于华夏破坏力最大的就是西夷犬戎攻入镐京这一支。之所以说西夷犬戎破坏力大,不是因为他们杀了周幽王造成的西周灭亡,而是西夷犬戎的灭亡西周之后,致使华夏后人再也无法把印度半岛与河洛联系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文明断层。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不知道,印度半岛是曾经河洛地区。
镐京所在位置
编辑
如果翻看华夏的史书,商周时期没有提到西戎,但是到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频繁提到戎人,而且戎人的分支。为什么会在西周到春秋这一段时间会出现大量的戎人,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就是气候的变化。在尧舜禹时代河水(印度河)爆发了大洪水,洪水滔天,鲧和大禹治水用了22年之久。但是到了夏商时期却变成了,《国语》里的“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其实这里的河不是黄河,而是印度河。伊不是流经洛阳的伊河,而是流经巴基斯坦的杰纳布河。洛不是流经洛阳的洛河,而是流经巴基斯坦的杰赫勒姆河。由此说明一件事,河洛地区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旱了。
大禹治水河流图
编辑
造成河、洛、伊三条大河干枯的原因,和另一条河流有关系,这条河就是赤水(萨瓦斯拉蒂河)有关系。因为赤水的改道,原本沃野千里的冀州之野,因为赤水的消失变成了沙漠。而沙漠的蒸发量又大于降水量,再次减少了河流的流量。恶性循环之下,赤水旧河道地区的沙漠面积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塔尔大沙漠。于是河洛地区就变成了,《国语》里的“三川竭,岐山崩。因为河洛地区的气候越来越严酷,又加上三川皆震而造成的三川竭,以及西方犬戎不断的入侵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周平王放弃河洛(印度半岛),迁都雒邑(洛阳)的原因。
萨瓦斯拉蒂河
编辑
河洛(印度半岛)地区的水汽减少,换来的则是亚洲降水量的北移。这就是为什么古代中国古代每次降水北移,都会诞生一个强大的王朝的原因。而中国的降水北移只是局部,如果放眼亚洲和欧洲,降水量的北移则会使欧亚大草原的水草丰茂起来,借机可以养育更多的人口。于是生活在欧亚大草原的戎人,为了获得更多土地开始向四周扩散,《史记·周本纪》薰育戎狄和西夷犬戎就是戎人扩散的代表。他们不断的蚕食周人的地盘,把周人从豳(两河流域)赶到河洛(印度半岛),然后又周人从河洛(印度半岛)赶到雒邑(中原地区)。
欧亚大草原地图
编辑
戎人不仅在西亚南亚地区蚕食周人的地盘,同时也在中原地区不断的向内陆推进。《史记·殷本纪》商汤建都的亳就在黄河的南岸,虽然描写“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但是没有提起戎人。《穆天子传》中描写了:“乙酉,天子北升于□,天子北征于犬戎”,说明犬戎已经开始向中原地区渗透。甚至到了《左传·僖公十一年》时期夏,扬、拒、泉、皋联合伊、雒之戎同伐京师,暗示了戎人已经渗透到内陆了。于是就发生了楚庄王,就连地处南方的楚国也开始讨伐北方的陆浑戎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
商朝疆域图
编辑
虽然周人到今天已经三千年之久,其实《史记·周本纪》里告诉我们了周人和戎人的民族特性。周人自公刘一直是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所以周人擅长的是守业,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而薰育戎狄则是“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到了西周末年,西夷犬戎做的事情更绝了,“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由此证明西夷犬戎擅长的是劫掠,和周人的民族习性完全不同。几千年后的明朝开启了郑和七下西洋,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态度,但是西方列强对待全世界进行瓜分抢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瓜分世界的西欧列强,再次看到戎人的影子。
西周疆域图
编辑
为什么只有华夏古人生活的地区,包括埃及地区的台玺的西周国、两河流域的豳地、古印度的河洛,以及中国中原地区才能产生文明,主要原因和华夏的生活方式有关。因为华夏古人的生活主要依靠种地,种地就代表着稳定,稳定之后考向更高维度去延伸。而戎人基本上过的是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当生活无法稳定的时候,很难去创造有价值的物品。如果自己需要一种物品,而又不能通过贸易获得,派人去抢是最好的方法。当一个民族养成一个习惯的时候,这个习惯会形成基因一样的记忆,于是对外掠夺成了戎人的传统。
因为河南安阳出土了殷墟和甲骨文,我们总认为华夏文明已经确定到了商朝,现在只剩下夏朝还在不确定。严格的说商朝的不确定性和夏朝差不多,因为夏朝和商的起源都是大禹治水。《史记·殷本纪》:“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于是可以推测商的起源和大禹治水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中国却找不到大禹治水的遗迹,同时也没有找到商王契分封的商帝,所以商朝的确定性是大打折扣的,这一切是商的起点。
殷墟博物馆
编辑
商的结尾同样存在问题,《吕氏春秋·古乐》里描写了,“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至于商人为什么要虐于东夷,《吕氏春秋》里并没有做出交代,但是《左传·昭公四年》做了描述:“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简单的解释就是商纣王春天到东夷的黎国狩猎,东夷人因不满商纣王趁机反叛商纣王。再结合商人为了讨伐东夷,商人服象就好理解了。商纣王为了镇压商人的叛乱,而派出象军进行镇压,不过战争的结果并不太理想。《左传·昭公十一年》里描写:“纣克东夷而陨其身”,说明了虽然商纣王打败了东夷,但是因过度消耗国力而导致商朝最终灭亡。
古代狩猎图
编辑
商纣王讨伐东夷指的是那个地方?如果东夷指的山东,那么周武王讨伐的商纣王的路线是,从今天的陕西打到河南、河北地区,然后灭亡了商朝。而《史记·周本纪》又描写了:“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暗示了周人建都的前身是夏人的都城,这个与《史记·封禅书》里的;“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相对应,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www.nmcod.ksprj.comAAA者坚信夏都在中原的原因。如果夏朝、商朝和西周都在中原地区,那么大禹治水的河流对应的是哪里的河流?这就是为什么夏商周断代工程没有描写大禹治水的原因,因为大禹治水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夏朝疆域图
编辑
为什么夏商西周中原起源论,无法解释大禹治水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历史体系的原因。因为华夏早期有两个历史体系。一个是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原五岳历史体系,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国语》、《左传》、《史记》等书籍。另一个则昆仑虚(冈仁波齐峰)为中心的昆仑五色水历史体系,代表做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因为大禹治理的河流是河水(印度河),所以你无法用中原历史体系,去解释大禹治水的河流。
昆仑五色水
编辑
当大禹治水的河流是河水(印度河)的时候,夏商周中原历史体系就要改写了。因为中原历史体系无法解释大禹为什么会在印度河治理大洪水,然后大禹的后人再迁移到中原地区建立夏朝。而且《山海经·海外西经》描写了大乐之野位于河水的南方,黑水是印度半岛的格尔纳利河,所以说夏后启的大乐之野仍然在印度半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中国找不到夏朝的遗址的原因,因为夏朝不在中国,而是在今天的印度半岛。夏朝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敌人就是东夷的有穷氏,后羿寒浞之乱差点把夏朝灭亡,直到少康打败了寒浞之后,夏朝才安定下来。所以所谓的纣王讨伐的东夷不是山东地区,而是今天的东南亚地区。
大禹治水图
编辑
当你知道东夷是东南亚的时候,再解释《吕氏春秋·古乐》里的“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就容易多了。因为印度半岛生活着很多大象,商人在印度半岛抓捕大象进行驯化,然后进攻东南亚的东夷部落,是非常合理的事情。反观中原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合大规模的养大象。不过东夷那里的人民风强悍,并不惧怕商人的强权,于是对商人进行反抗,然后就有了《左传·昭公十一年》里的:“纣克东夷而陨其身”。这才给生活在渭水(喀布尔河)地区的周人,进攻商朝的机会,然后趁机灭亡了商朝。
古代象兵
编辑
《山海经·南山经》描写招摇山和箕尾山都是紧靠大海,但是今天的萨特普拉山脉两端却有海岸线平原,这些平原是几千年的河流冲刷而成,我们可以顺着这条等高线推测出《山海经》作者写南山经时期的东海岸线。就会发现那个时候河北与江苏的大部分,河南的与安徽的局大部分都在大海之中,而山东因为泰山的关系几乎就成了一个岛。所以说一向被我们解读成山东江苏的东夷部落,他们的落脚点在哪里,是在山东的泰山上,还是江苏的大海之中。只有山东那两个岛,依靠什么条件和夏商周三代进行抗衡的?
《山海经》时代的中国东海海岸线
编辑
反观东南亚则不一样,因为哪里疆域广大,到处是山传河流以及原始丛林。即使商人从河洛(印度半岛)打进来,东夷人也可以借助地形,以及他们弓箭进行反抗。《左传·昭公四年》描写的是商纣王春天到东夷的黎国狩猎,等于商人对东夷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狩猎,狩猎的结果肯定是鸟兽绝迹,这就等于断绝了东夷人生存之道,难怪东夷人会发动叛乱。为了攻打东夷,然后就有了《吕氏春秋·古乐》里的,“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最后的结果就成了,“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如果东夷从东南亚换作山东,则很容易就被商人灭亡,因为山东地区没有合适的阻挡条件以及战略纵深。
商朝末年战争图
编辑
当商朝在印度半岛,而东夷是今天的东南亚,再去解释西周就简单了,《史记·周本纪》又描写了:“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这里的伊水是巴基斯坦的杰纳布河,而洛水则是杰赫勒姆河,这里的伊洛就是《国语》“伊洛竭而夏亡”的伊洛,同时也是大禹疏通九水的伊水和洛水。由此可以说明,商人和夏人是在同一个地方建都的,这也和《史记·封禅书》里的;“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相对应。至于中原洛阳,《史记·周本纪》做了交代:“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流经洛阳的那条洛河一直叫雒水,直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把雒改成洛,才有后来的洛河。
流经洛阳的伊河、洛河
编辑
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商朝在印度半岛,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商在中原。但是课本里可没有描写“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由此说明商人生活的地区曾经生活很多大象。我们不能一提到商人服象,就马上认为中原地区在商朝时期有大象,那是典型的偷懒行为。因为今天的大象只生活在云南地区,就连四川地区都没有,中原就更没有了。另外从五帝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是体系,具有完整的逻辑闭环,只是根据几座山几条河的解读,是很难形成完美闭环的历史体系的。
近几十年来有一个学说在网上特别的流行,这个学说就是埃夏伦,简单的解释埃夏伦就是夏朝、商朝和西周都是起源于今天的埃及以及周边地区。初看这些论述的我们会感到作者观点新奇,但是仔细研究这些书籍,就会发现书中的漏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因为我们的夏朝、商朝和西周的历史都是建立在《史记》的基础上,研究古埃及和夏商周的联系,你不能只谈夏商周的帝王王表,而不谈这些帝王做过的事迹。因为不去研究这些帝王的事迹,我们无法确定夏商西周的具体位置。
埃及夏朝对应的图
编辑
比如夏朝的开端是大禹,大禹因为治水成功而建立夏朝。试问如果夏朝在埃及,那么大禹治理的河流是哪里的河流?目前埃及只有一条河流就是尼罗河,而《史记·夏本纪》里描写大禹决九河,说明大禹治水的地区河流众多,埃及地区的河流明显不符合。有的人会说今天的埃及气候,不能代表五千年前的埃及气候,那个时候的埃及地区河流气候湿润河流众多。如果你和他争论,最后会陷入无休无止的争吵之中。其实决定埃及地区的河流不是古埃及的文明有多古老,而是埃及地区的亚热带沙漠气候,一个常年降水量不到100毫米的地方,是无法产生尧舜禹大洪水的。
埃及地形图
编辑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100毫米降水量的意义,我国有从大兴安岭到西藏,有一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在古代低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地区是不能种地只能长草,那里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区域。而降水量不到100毫米的地方连草都不长,只能适合骆驼的生存。如果你想要了解降水量低于100毫米的地方,去看看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所以说为什么低于100毫米降水量中国的塔克拉玛干一直是沙漠,而到了到处都是沙漠的古埃及地区就可以爆发大洪水,而且鲧和大禹治水竟然用了22年之久,这种可能性真的很小。如果埃及地区有真的能发生尧舜禹时代的大洪水,那么今天的埃及的地区不是大沙漠,而是降雨量非常丰富的热带雨林了。
中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编辑
中国的历史具有完整的历史体系,简单的解释体系就类似拼图,一步错就会步步错。夏商时期有一个特别强大的敌人就是东夷,夏朝因为东夷有穷氏后羿的入侵,国家差点被灭亡。最后《世本》描写了:“杼作甲”、““杼作矛”。之后才打败东夷的部落。和东夷战斗的不仅有夏,还有商朝。为了打赢东夷,商人不惜出动了象军。《吕氏春秋·古乐》:“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然后就有了《左传》里的:“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和“纣克东夷而陨其身。”这也给生活在渭河流域的周人机会,然后他们趁机灭亡商朝。
古代大象军队
编辑
那么生活在埃及地区的商人,又是去的哪里抓的野象,然后再进行驯服借机进攻东夷的。从埃及地的沙漠气候来看,明显不适合养大象的。那么商人抓捕的大象到底是生活在非洲赤道以及赤道南部的非洲象,还是生活在印度、东南亚的亚洲象。如果从埃及派人到赤道南部去抓大象,这不是舍近求远吗?如果去印度、东南亚抓捕大象,那么商人进攻的东夷又是哪里?两河流域,那个地方同样不适合养大象。而且不管是非洲象的聚集地,还是亚洲象的聚集地,都距离埃及比较远。从埃及地区长距离的去非洲中部,或者南亚地区抓捕大象,然后又来回迁移都不是很明智的做法。
世界大象分布图
编辑
最大的问题出现了,如果夏商都在埃及,那么到底是谁把华夏文明从埃及迁移到中国的。一些学者给出了解释,把华夏文明从埃及的迁移到中国的是古公亶父。《史记·周本纪》有相关的记载:“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他们把这里的漆水、沮水、梁山、岐山都解解释成陕西境内的山河。简单的解释古公亶父的迁移路线是从今天的埃及、中东和西亚,迁移到中国的渭河流域。不过从埃及到中国的陕西,古公亶父带领周人的迁移路线也够长的。
古公亶父东迁图
编辑
如果古公亶父的迁移路线是从埃及迁移到中国,又有问题出现了,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之后,然后有了《史记·周本纪》:“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古公亶父带领周人从曾经是夏商的领地埃及,然后来到了陕西的渭河流域。而古公亶父曾孙周武王又开始了讨伐商纣王,然后打败了黄河流域的商朝,之后周人又在夏人的都城上建立了自己的都城。埃夏伦最大的问题出现了,夏人的都城到底是在埃及的还是在中原?如果夏在埃及的,为什么武王伐纣之后,周人会再次提到夏?如果夏在中原为什么你们会坚持埃及是夏?
武王伐纣
编辑
而且《史记 封禅书》描写的非常明确:“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这里有一个重要的信息,昔三代的夏商周都在河洛地区ibxww.ksprj.comAAA可以确定一件事,夏商周三代都在河洛地区建过都城。从河洛的名字可以推测,这是在描写夏商周三代的都城在河洛两条大河的区域。《国语·周语》又描写了“昔伊洛竭而夏亡”,交代了夏都有伊、洛两条大河。由此可以确定夏都地区是一个有河、伊、洛三条大河,夏朝时期的五子之歌就发生在洛河流域。而今天的埃及的地区只有尼罗河一个条河流,和夏朝时期的河、伊、洛三条大河相比,埃及的河流数量明显不够的。
古埃及地图
编辑
所以如果我们想找到传说中的夏朝,要找到一下多重信息,。第一、夏的地区有众多的河流,大禹为了治水曾经疏通九河。第二、夏的西方有西戎,东方有东夷。从周成王讲述的洛邑居天下之中,也暗示了洛邑的前身夏,也位于天下之中。第三、周穆王西巡几万里来到昆仑之丘,然后在黄帝的宫殿祭拜黄帝。周穆王西巡的途中,途径黑水,而夏后启的大乐之野在在黑水的南方,黑水是格尔纳利河,所以可以推测夏后启的大乐之野在印度半岛。第四、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在巴基斯坦找打大禹治水遗留的旧河道,以及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地区找打大洪水冲击遗留的痕迹。由此可以推测,传说中的夏朝不在埃及,而在印度半岛。
夏朝疆域图
编辑
为什么埃夏伦的研究不可信,主要是他们研究是建立在西方人编撰的古埃及王表的基础上。这些人在研究埃夏伦之前,没有思考那个古埃及王表到底对不对,然后就把三皇五帝夏商周的王表,直接往古埃及王表里面套。这样做的后果是既没有搞懂古埃及的历史,同时也没有搞懂华夏的历史。因为古埃及文明成立的前提是,四大文明古国独立发展互不影响。但是当《山海经》花费大量的篇幅描写古印度的时候,那么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印度就不成立了。既然所谓的古印度无法成立,那么其他三大文明的历史也要重新研究了,自然埃夏伦的研究不可信了。
最近网上流行一种怪风气就是谈夏不谈夏朝的帝王,总是用一些遗址、建筑和文物来代替夏朝,那么这些遗址、建筑和文物真的能表夏朝吗?严格的说代表不了,因为这些文物没有任何有关夏的信息。根据古文献的记载,从大禹到夏桀一共有十七个帝王,十七个帝王你找到一个帝王的宫殿,坟墓都可以算作夏朝的遗址,但是直到现在都没有出任何夏朝帝王的宫殿和坟墓,怎么就认定找到传说中的夏朝遗址了那?
后人制作的夏朝地图
编辑
在夏朝十七个帝王中最容易找到遗迹的是大禹,因为大禹治水疏通是大型的工程,大型的水利工程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失。所以我们今天依然在四川,见到秦朝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及隋朝时期修建的京港大运河。秦朝时期的都江堰都用着,而大禹花九年时间疏通九河的大工程,难道还比不上都江堰工程?既然大禹疏通九河是一个大工程,几千年内是很难消失的,如果找不到只能说明一点,我们没有找对位置和方向。
京杭大运河
编辑
虽然很多人坚信《尚书·禹贡》里的大禹踏九州疏通九河治理大洪水,就是大禹治水的真实描写,但是我们却无法根据《禹贡》的内容,在中国境内找到任何一处大禹治水的遗迹。其实从《禹贡》描写的范围来看,《禹贡》非常类似西汉时期的疆域图。如果大禹治水真像《禹贡》里描写的那样,不可能找不到大禹治水的遗迹。但是我们确实没有在中国境内找到大禹治水的遗迹,如果真的能够找到大禹治水的遗迹,那么夏商周断代工程就会对大禹的篇章进行大些特写了。
后人制作的禹贡图
编辑
我们现在无法回到过去查看大禹治水的过程,同时也无法确定大禹治水的河流,但是我们可以研究一下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那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是那一年气候反常,长江流域长时间的降雨,造成了长江干流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的洪峰水位明显偏高高,然后就有为了阻挡洪水的决堤,人民子弟兵跳进长江用身体堵截洪水。最后在广大官兵以及几十万老百姓共同努力下,抗洪终于取得成功。
98年大洪水现场图
编辑
98年的大洪水只是局部的大洪水,但是尧舜禹时代的大洪水可是一场长期性的大洪水。据传说鲧治水用了九年,而的大禹治水用了十三年,鲧和大禹治水合起来的时间长达二十二年之久。不管是《山海经》还是《史记》书籍都可以确定,在炎帝和黄帝时期没有爆发大洪水,但是到了尧舜禹时代突然爆发了大洪水。如果只是天气的原因,即使短时间的降水量增加,也很难会有长达22年的大洪水。而且大禹疏疏通九河之后,就再也没有爆发大洪水,只能说明一件事,造成大洪水的不是天气而是爆发的河流。
后人制作的大禹治水图
编辑
《山海经·海内西经》交代了大禹治水治水的河流:“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这里的河水就是印度河,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印度河水系的旁边,找到很多被废弃的旧河道,这些旧河道就是大禹治水之后才被废弃的。为什么《山海经》的作者不写成大禹治水,而是写成禹所导积石山,原因就是大禹新挖河道的时候,所挖的土石被堆积的如山一样,被《山海经》的作者称为禹所导积石山。我们现在看到的印度河是大禹治水之后的印度河,大禹治水之前的印度河就是那些废弃的河流。
河水(印度河)图
编辑
大洪水有一个特点,洪水的高度越大冲击力就越强。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以及周围地区,我们可以看到有一片非常大高高低低的地面,就是大洪水独有的冲击痕迹,这里的冲击痕迹就是当时大洪水的冲击造成的。反观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古埃及的冲击面积就小的多了。而两河流域也号称曾经爆发过大洪水,但是却没有任何大洪水的冲击痕迹。大洪水的冲击痕迹是无法造假,也没有人愿意去造假,而且站在地上是看不到这些大洪水的冲击痕迹,只有在高空中才能看到这些被大洪水冲击过的痕迹
四大文明古国大洪水冲击范围图
编辑
当你知道大洪水爆发河流是河水(印度河),受灾地区是印度半岛的时候,再去读《山海经·海内经》里的:“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就简单的多了。羽山是mobile.eyhw.ksprj.comAAA南次二经的一座山,位于印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的交汇处,鲧被祝融杀死的就是这座山。为了治水鲧在羽山周围修建了很多堤坝,但是依然没有阻挡大洪水的东流。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鲧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治水失败,而是“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因为息壤是帝的东西,鲧使用息壤筑堤坝没有经过帝的允许,所以才被帝派去的祝融杀死于羽山。
大洪水的受灾区
编辑
为什么尧舜禹时代突然爆发了大洪水,可能和一条河流有关,这条河流就是赤水萨瓦斯拉蒂河。我们通过萨瓦斯拉蒂河考古复原图发现,大禹治理的河流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水系,反观萨瓦斯拉蒂河却没有大禹治水的遗迹,说明大禹治水的时候就没有对赤水(萨瓦斯拉蒂河)进行治理。为什么大禹不对赤水进行治理,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大禹治水的时候赤水已经改道河水。就是因为赤水改道河水,河水无法承载赤水带来的水量,然后爆发了大洪水。在黄帝时代赤水可是正常流入大海的,黄帝和蚩尤的大战地点就在赤水流域。黄帝和蚩尤大战之后,女魃还被安置在赤水的北岸,说明那个时候的赤水还存在。
大禹治水河流图
编辑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中原以及周边地区,找不到大禹治水遗迹的原因,因为大禹治水的河流是印度河水系。而且我们可以根据大禹治水,向前推到赤水萨瓦斯拉蒂河,那条河是炎帝一族休养生息的地方。同样也可以推测出三星堆遗址的由来,是有炎帝后裔祝融一系,从萨瓦斯拉蒂河迁移过去,三星堆出土的一号青铜神树则是有青丘山的扶桑树,按照等比例打造的,作用就是为了纪念青丘山的扶桑树。向后则可以延伸到夏商西周的河洛,这里河是印度河,而洛是杰赫勒姆河。所以《史记》里的“昔三代皆在河洛之间”的河洛在印度半岛,而不是在中原地区。
发布于:河南省广瑞网-股票配资网站导航-专业炒股配资网-股票小账户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