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10-16 07:37:0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李朔编辑|李朔
《——【・前言・】——》
提起汉安帝刘祜,十个人里九个会说“昏君”——杀外戚、信宦官,连亲儿子刘保都能废,简直是东汉的“反面教材”。可真把《后汉书》翻开来细瞅,这皇帝的日子,远比“昏庸”俩字说得更扎心。他不是傻,是被架在东汉皇权的火上烤;不是狠,是没辙只能攥紧手里那点保命的筹码。
刚上台就当“提线木偶”:汉安帝的“混”,是被逼出来的
汉安帝本来没资格当皇帝。他是汉章帝的孙子,早年间就只是个藩王之子,要不是汉殇帝一岁就夭折,邓太后要找个好拿捏的“工具人”,他连皇宫大门都摸不着。
公元106年,13岁的刘祜被扶上龙椅。可朝堂是谁的?是邓太后的。邓太后是开国功臣邓禹的孙女,手腕硬得能捏碎铁——哥哥邓骘掌全国兵权,弟弟邓悝管京城防务,满朝文武一半是邓家的人。汉安帝呢?住在宫里,想见个大臣得邓太后点头,想批个奏折得邓太后过目,所谓“皇帝”,就是个摆着看的木偶。
当时有个叫杜根的官员,实在看不下去,上书劝邓太后还政给皇帝。结果呢?邓太后直接让人把杜根拖出去,打了个半死,扔到城外乱葬岗,杜根侥幸活下来,只能装死逃到民间躲着。汉安帝看在眼里,敢说一句话吗?不敢。只能天天在宫里“混日子”,不是他想混,是混才能保命——太出头,说不定哪天就跟杜根一个下场。
直到公元121年,邓太后病死,汉安帝才算熬出了头。可他一上手就杀了邓悝,诛了邓氏满门,世人骂他“忘恩负义”。可谁想过?邓悝手里握着京城兵权,邓家亲信遍布朝堂,不除邓家,他这个皇帝坐不了三天。所谓“昏庸”,不过是他在刀尖上保命的法子。
废太子刘保:不是爹狠,是身边的人举着刀逼的
没人否认汉安帝废太子是“黑料”,可这事不能只看“爹废儿子”这么简单。
刘保的妈李氏,就是个地位低微的宫人,就因为受宠怀了孕,被阎皇后记恨上了。阎皇后自己没儿子,见李氏要生龙种,直接派奴婢端去毒酒,李氏一口下肚就没了气。刘保刚生下来就没了妈,在宫里跟没人管的野孩子似的,能活下来全靠运气。
汉安帝疼这个儿子吗?疼。公元120年,他特意立刘保为太子,还把年号改成“永宁”,意思是“太子立了,天下就能安稳”。要是真昏庸,犯得着为个没妈的儿子改年号?
可麻烦出在“身边人”身上。汉安帝靠谁扳倒的邓家?靠小黄门李闰、奶妈王圣。这些人帮他夺了权,立马飘了——李闰升成中常侍,江京兼了大长秋,连王圣的女儿伯荣都能随便进皇宫,替人跑官要官。还有阎皇后的哥哥阎显,后来当了大将军,跟这些人勾肩搭背,朝堂上一半人都得看他们脸色。
公元124年,也就是延光三年,出事了。王圣、江京突然在汉安帝面前告太子乳母王男、厨监邴吉的状,说他俩“私下勾结,想害陛下”。汉安帝没查,直接把这俩人杀了。刘保才几岁?见身边最亲的人没了,忍不住哭了几声,叹口气说“他们没做错什么”。就这两句话,被王圣、江京听着了——他们怕啊,要是刘保将来当了皇帝,肯定要找他们算账。
于是这帮人天天围着汉安帝吹耳边风:“太子现在就怨恨陛下,将来继位了,不光要杀我们,说不定还会对陛下不利!”汉安帝信了吗?他可能也不想信,可他没得选。阎显手里有兵权,王圣、江京控制着皇宫,这伙人要是联手反他,他这个皇帝说废就废。废太子,其实是他跟这伙人的“妥协”——他以为废了刘保能稳住局面,却没想到,把儿子推到了更危险的境地。
后来人骂他“宁信奴婢不信亲儿子”,可谁在他身边?是举着刀的奴婢,和一个没权没势的儿子。在皇权的天平上,“亲”从来不如“稳”重要。
用宦官不是瞎选:东汉皇帝只剩这根“救命稻草”
世人骂汉安帝,还有个由头:重用宦官,把东汉宦官专权的口子撕得更大。可没人想过:东汉的皇帝,除了宦官,还能靠谁?
东汉从汉和帝开始,就掉进了个死循环:外戚强,皇帝就弱;皇帝想夺权,就得找帮手。找文官集团?不行,他们要么跟外戚勾结,要么怕惹祸不敢动。找宗室藩王?更不行,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教训还在那摆着,皇帝不敢用。剩下的,只有宦官——天天待在皇帝身边,没后代,看似最“忠心”,也最容易控制。
汉安帝用李闰、江京,不是因为他傻,是因为邓太后死后,他手里没兵没权,只能靠这些宦官帮他递消息、拉人脉。当时的尚书令祝讽就上书说“宦官弄权,比外戚更烈”,可汉安帝没辙——除了这些人,没人肯帮他。
后来“十九侯”拥立刘保复位,也是因为宦官跟阎家有仇。阎显杀了江京,孙程等19个宦官怕自己也被杀,才偷偷在西钟下割破衣服发誓,冒险冲进皇宫杀了阎家的人。
可这里有个真相:宦官专权,从来不是宦官的错,是皇权的错。汉安帝要是能像汉武帝那样,手里有兵权、有自己的亲信,犯得着靠宦官吗?邓家倒了,阎家起来;阎家倒了,宦官起来——东汉的权力就像个皮球,在太后、外戚、宦官手里传,皇帝只是个“接球的人”,有时候接不住,还会被球砸到。
刘保后来想限制宦官,结果呢?孙程等人直接在朝堂上跟他叫板,刘保没辙,只能顺着他们。这不是刘保的错,也不是汉安帝的错,是东汉的制度出了问题——皇权太弱,外戚太强,宦官成了唯一能平衡的力量,可这力量一旦失控,就会把整个王朝拖下水。
南巡路上的死:汉安帝的无奈,是东汉的崩塌
公元125年,汉安帝在南巡路上死了。很多人说他“活该”,放着朝政不管,跑去游山玩水。可没人问:他为什么要南巡?
当时的京城,已经被阎家攥死了。阎显是大将军,掌全国兵权;阎皇后在宫里说了算,连宦官都得听她的。汉安帝亲政才4年,根本没稳住局面——杀了邓家,又冒出来个阎家;用了宦官,又被宦官和外戚联手架空。他南巡,可能是想离开京城这个“是非窝”,去地方上拉点势力;也可能是想看看地方的情况,稳住民心。
可他没想到,自己会死在半路上。更没想到,他一死,阎皇后和阎显就敢“秘不发丧”,还立了汉章帝的孙子刘懿当皇帝——刘懿是个小孩,好控制,阎家想继续当“太上皇”。
那时候的刘保,被关在德阳殿里,连父亲的棺材都不能见。他每天对着棺材的方向哭,不吃不喝,哭得双目红肿,头发乱糟糟的像个乞丐。宫里的人同情他,百官也可怜他,可没人敢帮他——阎家手里有刀,谁出头谁死。
直到刘懿死了,阎家又想立别的小孩,孙程等19个宦官才敢冒险。他们一起冲进皇宫杀了江京、刘安,然后把刘保扶上龙床。刘保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派兵杀了阎显兄弟,阎皇后被废,这才稳住了帝位。
可这事的代价是什么?“十九侯”成了新的“权臣”,宦官专权从此在东汉扎了根。后来的汉桓帝、汉灵帝,更是靠宦官杀外戚,结果宦官越来越横,最终把东汉拖进了“黄巾起义”的泥潭。这一切的源头,看似是汉安帝的“昏庸”,实则是东汉皇权从一开始就有的“绝症”。
骂了两千年的“昏君”:汉安帝的真相,是东汉皇帝的宿命
世人骂汉安帝昏庸,可要是把你放在他的位置上:13岁当傀儡,被太后压了13年;好不容易亲政,要跟手握兵权的外戚斗,要跟满朝的亲信斗;想护着儿子,却被宦官和外戚逼得只能废太子;想稳住江山,却连自己的死因都没人敢查——你能比他做得好吗?
汉安帝不是昏君,也不是明君,他只是东汉皇权崩塌路上的一个“牺牲品”。他杀邓氏,是为了夺权;他用宦官,是为了保命;他废太子,是为了稳住局面——可惜,他每一步都走得错漏百出,因为他手里的牌太烂了。
东汉的皇帝,从汉和帝到汉献帝,几乎都是这样:要么是小孩,要么是傀儡,要么是在夹缝里挣扎。汉和帝靠宦官杀窦氏,汉顺帝(刘保)靠宦官杀阎氏,汉桓帝靠宦官杀梁氏——他们都想当“好皇帝”,可最终都成了“宦官的工具人”。
汉安帝的“昏庸”,不过是把这种“无奈”写得更难看罢了。他废了儿子,却没能保住自己的皇权;他杀了外戚,却没能阻止新的外戚崛起;他用了宦官,却没能控制住宦官的野心——他就像一个在沼泽里挣扎的人,越挣扎陷得越深,最终把自己和东汉都拖进了深渊。
直到今天,还有人骂他“连亲儿子都不放过”,可没人记得:他也曾为儿子改过年号,也曾想让天下“永宁”;没人记得,他死后,他的儿子靠宦官复位,却没能改变东汉的命运;更没人记得,东汉的崩塌,从来不是一个“昏君”造成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皇帝的“无力”,和一个制度的“绝症”。
汉安帝不是昏君,他只是一个可怜人——一个生在东汉皇权最黑暗的时代,却想抓住点什么,最终什么都没抓住的可怜人。
参考资料:
《后汉书・孝安帝纪》(范晔著,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
《后汉书・皇后纪》(范晔著,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
《后汉书・宦者列传》(范晔著,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
《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熊铁基著,齐鲁书社1984年版)
《东汉政治史初探》(翦伯赞著,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广瑞网-股票配资网站导航-专业炒股配资网-股票小账户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